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回复: 0

[国内新闻] 成都发布儿童节家庭消费报告 最贵花费1万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4 16: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300元?那只是一件衣服加一顿肯德基的钱,有的一件童装都不止300元。”6月1日前夕,一家机构公布了儿童节家庭消费预期调查报告,称有71%的家庭计划给孩子的消费额不超过300元,这引来不少家长议论。
今年“六一”儿童节,年轻父母们大晒过节消费账,大叹娃娃过节花费奇高。成都晚报记者对比发现,一家三代人的儿时童年账已拉开了数百上千倍的差距。
排榜
晒娃娃过节账
最奢华的消费 花费:1.2万元
a。购买钢琴:11500元
b。购衣服一套:568元
c。当天陪孩子玩耍吃饭:165元
d。购买零食、饮料:40元
e。看电影:80+40=120元
合计:12393元
最大众的消费 花费:三五百元
a。吃肯德基或麦当劳:60—100元
b。看电影:60—120元
c。买衣服或玩具:100—300元
d。陪孩子玩耍买零食、饮料:约40元
合计:260—560元
最节俭的消费 花费:0元
a。下雨,家长跟孩子宅起
b。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孩子过节
(注:据一些家长晒的账单整理)
最贵花脱1.2万
婴儿过节都要花500
给孩子过完儿童节,一些家长近日在网上晒出账单,其中,网友“快乐的鱼”的账单算是最高的。“快乐的鱼”称,为给女儿过节,她们花了1.2万元。“经常出差的爸爸,为了表达不能陪娃娃过节的谦意,给女儿买一架雅马哈钢琴就花脱11500元,另外我还她买衣服,当天带她出去玩耍、买零食等。”面对如此消费,不少围观家长连称“这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
不过,花费上千元过节的大有人在,有家长就称给娃娃买IPAD2、电子学习机这些上千元设备等,总共花脱了几千元。观察账单后记者发现,大多数家长表示当天娃娃总花费大约是500元。
婴儿过节也不省钱,刘女士今年初才当上妈妈,娃娃还在襁褓中,过的第一个儿童节就花了500多元:买床铃199元,拍写真368元。
当然,不是所有孩子过节都会花钱。有家长称,儿童节当天下雨,跟孩子宅在家里“零花费”。有家长表示,因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孩子,孩子的过节消费也几乎为零。
对比
三代人过节账
过去没得花 奶奶幼时盼零食
现在花凶了 父亲想法省点钱
张先生家三代儿童节账本
“50”后
张先生的母亲黄女士
儿时在上世纪60年代:
a。过节花费:顶多花几分钱。
b。过节缩影:要么参加歌咏比赛,要么放假干家务。
“70后”
张先生
儿时在上世纪80年代:
a。过节花费:一般10元左右。
b。过节缩影:拿着零用钱买包瓜子,边看电影边嗑。
“00后”
张先生的儿子
正值儿时:
a。过节花费:今年花了一千多元。
b。过节缩影:逛街购物,吃肯德基,看电影,拍写真照。
市民黄女士,年近60岁,是“50后”;儿子张先生属于“70后”,今年10岁的孙子属“00后”,一家三代正好代表了三个时代。
“以前年代物质匮乏,娃娃过生过节期盼的是有零食吃,有漂亮的衣服穿。”黄女士回忆,上世纪60年代过儿童节,父母亲忙于挣工分,学校要么组织学生歌咏比赛,要么就放一天假,让孩子回家做家务。由于生活条件拮据,家长充其量给孩子几分钱买零食。
张先生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生活水平逐渐改善,每年过儿童节,父母亲都会给他买文具盒、钢笔等学习用品作为礼物,过节当天一般要看一场电影,父母亲也会给一些零用钱,“拿来买一包瓜子,边看电影边嗑”。过节总花费一般为10元左右。
“总共花了1046元,相当于我儿时过节花费的100多倍。”今年六一,张先生算了算给儿子的花销:网上淘一套童装258元,带他去吃肯德基、看电影共花260元,购买玩具230元,网上团购一套亲子写真照花了298元。张先生称,现在每次娃娃过节都要花脱好几百元,他已想方设法进行节俭开支,比如采用网购和团购等。
观察
月花费动辄上千
为何娃娃消费“奢侈化”?
“儿童节简直就是家长的花钱劫。”市民刘先生慨叹,而这笔花销仅是孩子消费的一个缩影。
“平均每月用在孩子身上的花费至少上千元。”刘先生说,回忆起自己儿童时代的消费,每月花几十元都算比较好的。
而在家长慨叹“儿童劫”的背后,市场上的儿童用品价格也高企。近日,成都晚报记者在城区一些商场调查发现,大多数玩具车售价为几百元,有的高达两千元左右。在一家商场,一支儿童专用牙刷售价最低为58元,最贵的近两百元。“现在的儿童用品价格的确比较贵,算得上同类商品中的‘奢侈’品了。”一位年轻妈妈说。尽管如此,家长对儿童用品仍趋之若鹜。
四川胡云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胡云称,儿童消费市场向“奢侈化”发展,与家长们的“弥补”“攀比”心理有关。一些70后、80后父母,自己儿时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娃娃的节日就成为他们弥补个人缺憾的契机。另外,一些家长还存在攀比心理。
在一些社会学家看来,家长们应该给予更多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而不是用物质消费作替换。
(成都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