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回复: 0

“无弦之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8 18: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艺术也罢,人生也罢,最大的妙处就是有情趣,有品位,有境界,有深度。

    幼读唐诗,曾为许多美妙的文字所折服,其中最让我回味和怀想的句子当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短短十个字里包含着不尽的意韵。青山绿水之间,袅袅仙乐回荡,不见弹琴者,独有余音在。那是多么神奇的背景,多么绝妙的琴声。

    袅袅琴音,从三千多年前弥漫而来。《诗经》之《小雅·鹿鸣》即云:“我有嘉宾,鼓瑟鸣琴”,可见琴事之盛,自古已然。

    到了周代,天下归心的周公对“礼”、“乐”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被称为“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儒学宗师孔子,到洛阳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找到“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道家开派宗师老子询问礼乐。一番对答之后,薬剤師 求人孔子对制定礼乐的周公崇拜得五体投地。时至今日,刻有“孔子入周问礼乐于此”九个大字的石碑仍然立于洛阳东关的铜驼巷内,作为当年两位大思想家交流的见证。

    孔子精通“六艺”,而又将其中的“礼”、“乐”并提,可见他把音乐的地位看得很高。有一次他听“韶乐”演奏,欣喜若狂,连连赞叹“尽美矣,又尽善也”,竟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曾从师学琴,能够完整地演奏《文王操》等难度颇高的名曲,艺术修养也颇为精深。

    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手不释卷,琴不离身,但由于孔子的学说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故常常处于困顿甚至危险之中。他曾两次遇险,ローン都以君子坦荡荡的胸怀面对,通过从容地与对方弹琴论道,从而化险为夷。一次是在卫国的境地,卫国人将他们误当仇敌,将其团团围困。弟子们一片惊惶,孔子却若无其事,一边弹琴鼓瑟,一边讲述“小勇”与“大勇”的道理:不避蛟龙,乃渔夫之勇;不惧猛虎,乃猎人之勇;面对死亡而毫无惧色,乃壮士之勇;处于困厄窘迫之中而能冷静地分析,临难不惧,等待转机,这才是圣人之勇。在孔子的悠悠琴声与娓娓讲述中,弟子们镇定下来。终于,卫国人消除了误会,赔礼道歉,为他们放行。还有一次是去楚国的路上,他们被人围困了七天七夜,缺粮断炊,只好挖野菜充饥。弟子们感到走投无路了,孔子却神态自若,依然弹琴论道。这次他讲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道理,讲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道理,告诫大家要在险境中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弟子们如沐春风,以至忘掉了随时可能来临的杀身之祸。终于等到了解围,他们又踏上了去楚国的路途。因此,有人说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在他的四方游说中广为传播的,是从他优美的琴声中慢慢流淌出的。
    “伏羲氏伐桐创瑶琴”、“启明星弄琴娶皇娥”的传说,“俞伯牙琴交钟子期”、“诸葛亮琴退司马懿”等与音乐和琴韵相关的典故太多太多了……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备有“素琴”一张。独特的是这张琴却为“无弦琴”,有其形而不能发其音。他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每当朋友们携琴饮酒聚会时,更是要取出无弦琴合着大家的琴声抚弄一番,自得其乐,陶醉其中。别人甚为不解,而陶渊明朗声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有琴而无弦,陶醉于“自得其乐”的情趣而不在意弹琴是否发声,看似有悖常情,实则别有寄托。陶渊明的意趣高雅与不同流俗,由此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琴亦情有独钟。他不仅精通“琴道”,写过不少谈“琴”的小品文,还写过一首别有妙趣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发自何处呢?诗人设问奇妙而不作答,诗中充满了“禅意”,其间之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渊明得“无弦之妙”,而东坡穷“有弦之声”,看似各得其乐,实则相映成趣。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这两位大诗人所洞幽烛微者,乃琴之“趣”也。陶渊明和苏东坡,都是历史上有着大情趣、大境界的杰出文人,又都才华横溢且性情率真,他们艺术体验的启示,自是殊为珍贵而颇有价值的。

    其实,“琴”者,“情”也。琴具只是武器,情感才是弹药,只有予琴以情,才能感染受众,深入人心。再其实,琴趣者,情趣也。艺术也罢,人生也罢,最大的妙处就是有情趣,有品位,有境界,有深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