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回复: 0

“鲁迅大撤退”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4 22: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近日网络上热闹纷呈的话题莫过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文章从5篇压缩为3篇,去掉了《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力挺新教材,认为课文更新是必然;有人大惑不解,惊呼“鲁迅大撤退”。

  曾经耳熟能详的经典文章,对我这个“70后”来说,该是怎样的刻骨铭心?小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刻在课桌上的“早”字,如今仍深深铭刻在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中;初中课文《社戏》里偷摘罗汉豆的美味仿佛还在我们的味蕾上跳舞,《闰土》里那朴实的古铜色脸还在眼前闪烁,《孔乙己》里让我们窃笑不止的那个穷酸书生,“多乎哉,不多也”、“茴”字N种写法的片段还印在脑海;《祝福》里祥林嫂那孤苦无助的眼神还在让我们叹息命运的多桀无常……正如“80后”作家郭敬明的那句话:“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おせち后无来者的。”而今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鲁迅的文章寓意深刻,闪烁批判的锋芒,影响和濡染了一代代人,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我们心目中那挺拔的民族脊梁,也是我们绍兴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以我个人的喜好,当然赞成鲁迅的作品更多地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让年轻人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一位为民族进步而泣血的伟大作家当年的想法,同时从其作品中窥得民族心灵史的精髓和发展脉络。可以这样说,从宏观上讲,假使将中华文化比成渐续发展的链条,那么,鲁迅成为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毋庸置疑的,其在思想及语言上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到了21世纪,在信息和数字的洪流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诠释鲁迅,怎样让读者对他保有足够的兴趣,怎样读懂他的人生境界,便也成了一种艺术。

  鲁迅作品选入中学课本,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